引领行业高度,做行业贵族

Leading the height of the industry and being an industry aristocrat

作物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要点

首页标题    技术服务    作物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要点
 
 
 

       植物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在中国,只存在大丽轮枝菌。1935年因棉种引进,该真菌从美国传入中国。该菌系的快速蔓延直接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黄萎病在我国的大面积爆发,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创。

       大丽轮枝菌以菌丝形式入侵植物根表皮细胞间隙,入侵时菌丝顶端变尖。入侵成功后,大丽轮枝菌菌丝沿着皮层细胞间隙延伸,直达植物维管组织。在植物维管组织中,大丽轮枝菌菌丝以顶端出芽的方式产生大量孢子,实现在维管束中的纵向快速传播;同时菌丝通过导管之间的纹孔进行穿梭,实现在维管束中的横向传播。黄萎病病原菌的控制尤其困难,因为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并且产生一种叫做微菌核的耐寒休眠结构。在微菌核形成过程中,外层菌丝细胞膨大,分泌出黑色素粒子,填充细胞间隙,大量黑色素颗粒成纤维状包裹在菌丝的细胞壁上,最外层菌丝细胞自溶形成紧密结构,这个紧密结构能保护大丽轮枝菌度过低温等严酷的外界环境,可以在土壤中保持十多年。

       黄萎病是作物生产中的常见土传病害,具有潜伏时间长、传播速度快等特征,能够长期在土壤中生存。经鉴定,我国寄主植物至少20科80种,包括马铃薯、茄子、番茄、草莓、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以及牡丹、菊花、金银花等中药材和观赏植物香山红叶(黄栌)等,一般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麦类、玉米、谷子、高梁等不受侵害。

 

 

 

 

 

 

 

 

 

 

 

 

 

 

 

 

 

 

 

 

 

 

 

 

 

 

 

01

马铃薯黄萎病

 
 
 

       马铃薯黄萎病的症状包括萎黄和坏死,从下部叶片开始,以及受感染植物的维管变色、发育迟缓和枯萎。当暴露于根渗出液时,微菌核萌发,菌丝穿透根表皮细胞,然后产生感染性菌丝定植根。

       传统上,控制的重点是减少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熏蒸剂,如甲基溴和元钠。然而,熏蒸的高成本、潜在的负面健康和环境影响、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有效果,导致人们越来越关注控制化学熏蒸剂的替代方法。利用土壤改良剂和非化学方法来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已成为最近研究的主题,如防病轮作、马铃薯抗性育种等。

 

 

 

 

 

 

 

 

 

 

 

 

 

 

02

茄子黄萎病

 
 
 

       茄子黄萎病又叫枯萎病或黑心病,俗称半边疯,是一种全株性病害,主要为害茄子的根、茎、枝和叶柄,会影响茄子健康生长,导致欠收。研究发现在气温低、湿度大的地方以及低洼易涝地块或土壤黏重的地块,天旱时地面易出现龟裂伤根的现象。种植茄子的过程中如果缺肥、偏施氮肥、因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料很容易引起烧根现象的发生,经常使用冷水浇灌、或者大水漫灌也非常的容易引起沤根,导致茄子患病。

       茄子黄萎病极少发生在幼苗期,多发生于开花、落果后,通常从下部向上蔓延或从一边蔓延到整个植株。感染黄萎病后,茄子叶片从叶缘和叶脉的中间部分开始发黄,直至叶片全部变成黄色。发病早期,在炎热的天气下,病叶会迅速凋谢,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病叶会枯萎、下垂、脱落。解剖患病植株的根、茎、枝、叶柄和其他部分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成褐色。与青枯病不同,挤压茄子患病部分的横截面,不会渗出米水般浑浊的液体。当前,防治茄子黄萎病主要采用采用土壤熏蒸剂和真菌灭菌剂,通过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目前,化学杀菌剂产生的环境和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绿色、健康的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生物防治因无污染而受到广泛关注,拮抗茄子大丽轮枝菌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丛枝菌、木霉等。生物防治黄萎病旨在通过生物方法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和孢子萌发产生干扰,使其在土壤和病残体内难以存活,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03

番茄黄萎病

 
 
 

       番茄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之一。番茄黄萎病是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番茄生长中后期,先在下部叶片侧脉之间出现黄色斑驳,后叶片自下往上逐渐变黄,植株出现叶片中午萎蔫、早晨恢复的现象后慢慢枯死,也有久阴猛晴后突然萎蔫枯死的现象。纵剖茎秆,中上部茎秆中空,维管束白色,下部茎秆木质部呈褐色,维管束为绿色或淡绿色,将病株拔出可见部分根呈褐色。可大幅度降低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是番茄生产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合理施肥,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配合增施磷钾肥;培育抗性品种等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

 

 

 

 

 

 

 

 

 

 

 

 

 

 

04

草莓黄萎病

 
 
 

      黄萎病在全球不同的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已成为草莓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植株感病后,幼叶和新叶先失绿变黄,随后扭曲为舟形。通常在3个小叶中就会有1~2个发生畸形,且畸形叶的发生一般集中在植株的一侧。发病植株通常生长不良,除叶片黄色外,叶表面也会变得粗糙而缺鲜亮度,从叶片边缘开始变为黄褐色并逐渐向内凋萎,直至死亡。病株根茎的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并沿叶柄、果柄向上扩展,病轻时根部不腐败,病重时根部腐烂、地上部分枯死。以下现情况容易发生黄萎病:温度在25-28度、湿度在60%-85%时容易发生黄萎病;所选种植地为重茬地,土壤病菌累积多;草莓种苗不健康,抗病性差,虫害多易诱发黄萎病;处于高温、高湿、多雨季节;地势低洼,排水设施差;种植土壤土质黏重,或者pH偏酸易发病;施肥比例不合理,氮肥施用量过多或施入没有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

       目前,关于草莓黄萎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防治草莓黄萎病主要是以农业措施、化学药剂、生物物理防控等。草莓黄萎病属于土传病害,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无论是地栽还是基质栽培都需要达到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目标。挑选健康、无污染的草莓苗进行种植,首选抗病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杜绝一切可能的污染源出现,严格管理。应积极研发适合防治草莓黄萎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并且指导生产者掌握准确的用药时间,科学和合理用药,药剂实行轮换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另外,单一的防治手段很难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才是草莓黄萎病防治的趋势。

 

 

 

 

 

 

 

 

 

 

 

 

 

 

05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一般在成株期为害,现蕾后开始发生,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至整株。低于25℃或者高于30℃时发病缓慢,超过35℃时发生隐症现象。6月至9月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夏季多雨且温度略低时,更有利于发病。该病发病初期病叶边缘失水变软,萎蔫下垂;稍严重时病叶边缘向下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呈掌状花斑,类似西瓜皮状;有时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在棉花铃期,盛夏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棉田易出现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而突然萎垂,整株枯死。感染黄萎病的棉花茎秆、枝条以及叶柄维管束显黄褐色条纹。

 

 

 

 

 

 

 

 

 

 

 

 

 

 

黄萎病的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抗病品种:培育选择抗黄萎病的番茄、茄子、棉花等品种,以减少黄萎病的发生,草莓选择无病草莓苗,严防病菌传入。

       2、改茬轮作:轮作换茬可减少土壤病源,可采用玉米、小麦、大麦、高粱、油菜等轮作3-4年,起到防病效果,但水旱轮作或改种换茬不能保证作物种植面积,有很大的局限性。

       3、秋后清地,冬前深耕:清除染病作物的残枝败叶和杂草,相当于切断传染源;深耕有利于纳蓄冬春雨雪,提墒保墒,也有利于晒垡,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4、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①开沟浇灌:开沟浇水,切勿大水漫灌,防止病菌随流水蔓延造成棉花黄萎病大面积发生流行;②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丰富全面的养分可促进棉花生长健壮,进而提高棉花的抗性;③勤深中耕:勤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使全株健壮,增强棉株抗病性;④及时清洁发病田:在病田定苗、整枝、打顶时,及时清除病株枝叶,在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土壤耕层的积累,降低发病程度。

 

 

 

 

 

 

 

 

 

 

 

 

 

 

   (二)生物药剂防治

       1、土壤整地期:在土壤整地期,使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防病有益微生物菌剂的抗重茬微生物菌剂,或抗重茬微生物有机肥料,抑制黄萎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黄萎病发生初期,可先拔除病株,再用1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2kg/亩,结合滴灌进行灌根,每10天灌一次,连灌2次,并在第一次灌根时配合蚯蚓液体肥300倍液,3kg/亩灌根,也可有效防治病害的继续危害和蔓延。同时,叶面喷施0.5%氨基寡糖素400倍液,7-10天一次,喷三次,它可以刺激植物生长,使农作物和水果蔬菜增产丰收。并且可诱导植物的抗病性, 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

       3、发病中期:加强水肥管理及叶面营养,保证植株光合面积,改善作物营养状况,增强作物抗性。使用0.2%白藜芦醇可溶液剂200倍液灌根,并配合叶面喷施0.5%氨基寡糖素400倍液和蚯蚓液体肥300倍液,7-10天一次,喷三次,防病促生,增强作物抗性,有一定效果。(图片及文字来源:网络整合)

 

 

 

 

 

 

 

 

 

 

 

 

 

微信号|清大元农

 

 

 

 

 

 

 

 

 

 

 

 

 

 

 

 

 

2024年1月12日 17:15
浏览量:0
收藏